我的回忆还是从小时候讲起吧。
人们都说,童年是无忧无虑的。我的童年,记忆里除了小时候的快乐和上学后的品学兼优,童年里还是有忧虑的,一是为爸爸,一是为妈妈。下面我就回忆自己喜忧参半的童年吧。
快乐的童年和大部分孩子一样,我也有着快乐的童年。我们是六口之家,爸爸妈妈,哥哥,两个弟弟,还有我。我出生于1965年,阴历10月初10。我记得一到过生日那几天总是下雪天。听大人讲,那时候生活很穷,但我吃得饱穿得暖,好像对穷日子没有太多的记忆。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天和村里的小伙伴玩得不亦乐乎,跳绳,过家家,丢手绢。过年时节一家挨着一家串门,念春联,看家里墙上的画,听老年人讲鬼故事,然后不敢回家,伙伴们结伴再送回家。有时挎一个菜篮子,去地里拔猪草。当然,我从小就会收拾家,每天吃完妈妈做的早饭,我就会把抹布洗干净,搬一个木凳子,踩在上面,趴到高高的红躺柜上,擦得干干净净,能照着人影子。
我的童年,爱玩、爱串门、爱干活。
品学兼优的我上学以后,除了快乐童年里爱玩、爱串门、爱干活这些爱好,又增加了两个爱好,那就是爱学习、爱劳动。有人说我爱学习是天赋,就是聪明好学;爱劳动是上小时候爱干活的延续。有了这两个爱好,学校里我的表现不一般啊,是老师、同学眼里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展开剩余69%我的一二年级是在村里上的,一个有点文化的农村人当我们的老师,姓刘。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带炕的小土房子,我们每人自己带一个小桌子,放在这盘炕上就是学习用的书桌。
那时候我记得是复式班,老师给一年级讲完,一年级的写作业,老师接着给二年级的讲。挺有意思的。现在想来,复式班还是能锻炼学生专注力的。
那时,我记得我四姨给收作业本,她请病假几天,我就替她收作业,忘记了老师是否有让我代替,四姨病好了来上学了,我把这个差事还给她,可四姨无论如何也不收作业本了,这个事情就一直由我来做了。现在想想,小时候的我还是爱做这些抛头露面的事情。
那时候我没有感觉到学习吃力,拼音基础也打得好,这一点还是非常感谢有点文化的乡村启蒙老师。一天起来就爱学习,学校学完了,回到家我就自己学习,自己给自己找做的。本子写完正面都要反过来在背面接着写,我现在还记得在背面抄写生字。数学书每一节后面的做一做、练一练之类的,在学校都做过了,回家还要用橡皮擦掉,再做一遍。
只要能看见的报纸、小人书之类,就没有放过去的,都要一字一句读过。因为特别爱学习,成绩肯定也是不错的,一二年级大都是考双百。
到了上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走五、六里路程,到另一个村子里上学。三年级,我人生路上的贵人出现了,我们村的知青变成了我的老师。冬天的早晨,天上还挂满星星,我们一群小伙伴跟在老师屁股后面,急匆匆地赶往学校。有老师做伴,天黑黢黢的也不感到害怕。上课时,老师讲到哪里我的眼睛就盯到哪里,生怕有落下的地方。这一点我记得特别清晰。多年以后知青返乡看望他们的第二故乡,我与知青老师相遇。这时我已经在当地教育界很有声望了,我的知青老师也老了。不过老师和我说起当年,同样是那句话,说我的眼睛盯着黑板,老师讲到哪跟到哪儿。另外在讲这句话的前面,老师还补充了一句谦虚的话,就是他作为知青,也没有多少文化,就自己所知,尽量地教我们。有句老话说:“师傅引进门,修心在个人。”老师只是引导,关键是自己要悟,要学,不懂就问,下功夫学习才是正道。那些年,我的学习成绩特别突出。
我的知青老师只要回去探亲,回来后一定会给我带来学习用具,我记得本子都是一沓子一沓子的,还有铅笔橡皮等。把这些学习用具送到我们家里,自然妈妈以最好的茶饭炒鸡蛋烙油饼招待老师。
由于我每天早上去学校最早,该干嘛呢?我也不管值日不值日,一个人就把教室全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等同学们来到教室,直接就坐到座位上能学习了。
有时候想想,这可能就是骨子里的东西,勤劳善良。
上三年级以后,我不住地拿奖状,我现在还记得“学习成绩优胜奖”,“三好学生”,“优秀干部”,不仅仅是奖状,还有笔记本,我特别珍爱这些奖状和奖励,这是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由于眼睛不能长时间看手机,关于我喜忧参半的童年,今天就写到这里吧。如果要总结一下,那今天回忆的是“喜”,明天回忆另一半“忧”。
发布于:内蒙古自治区杠杆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