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南沙街道大涌村(上下街)更新改造项目最后一户村民在《房屋征收确认表》上郑重落笔。这一笔,标志着大涌村项目“全面清零”,签约率达到100%,成为南沙区首个在“依法征收、净地出让”新模式下全面清零村。
从昔日的“硬骨头”难啃,到如今的100%签约,这场蝶变的背后,是党建引领的穿透力、街道机制创新的执行力,以及政企协同发展的驱动力共同书写的答卷,更折射出南沙区以城中村改造为支点,撬动城市能级跃升的战略考量。
党建引领:从“僵局”到“破局”
“今晚就来签!”7月11日深夜,大涌村村民麦先生的电话让大涌村项目百日攻坚一组的工作人员振奋不已。这位曾让工作组多次碰壁的“钉子户”,在退伍军人战友会党员和村两委干部的耐心沟通下,态度实现180度转变。这场关键突破,正是党建引领城中村改造项目的生动实践。
面对征拆中的“坚冰”,大涌现场工作组将党支部建在攻坚一线,发动退伍军人“冲锋在前”、老党员“以情动人”。这些“土生土长”的党员带着“群众语言”入户,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化解村民疑虑。麦先生的转变并非个例,在党员带头签约、群众调解助力下,越来越多村民从“要我签”变为“我要签”。
党组织的凝聚力更体现在多方力量的协同上。大涌现场工作组通过打造“涌憬美好”党建品牌,联合区土发中心、街道干部、律师团队与党员志愿者形成“党建+征拆”合力,针对重点户实施“一户一策”精准攻坚。这种“用真情架桥、以党建聚力”的模式,让征拆从行政任务变成了党群同心的民生工程。
机制创新:南沙街跑出“清零”加速度
“不是蛮干,是巧干!”南沙街道的攻坚密码,也藏在一套套硬核机制里。近年来,南沙街道以刀刃向内的改革锐气,构建起南沙先锋的高效与暖心。
2024年8月,南沙街道推出“1+9+2”机制,通过“一天一调度、两天一会商”让政策快速落地;升级后的“1335”作战体系更成为破局关键——1个核心指挥体系牵总,3大机制(双台账管理、三个一督导、法律快速响应)兜底,3项创新(擂台赛、奖惩制、老带新培训)提气,5维群众法(立体宣传、带头签约、群众调解、重点户包干、阳光操作)破冰。
机制出台后,南沙街道主要领导亲自挂帅,27名街道骨干+37名区派尖兵组成的“三级战队”,把办公桌“搬”到村民家门口,100余名工作人员化身政策“活字典”,“圆桌培训+上门答疑”打通沟通壁垒。律师团队也主动靠前,为村民送关怀、排疑解难、做好法律层面的细致解释。为最终“清零”筑牢群众基础。
政企合力:“认购+统租”打造多赢样本
在大涌村的征拆进程中,政企协同化解安置问题也让村民们少了“后顾之忧”。街道联合开建集团创新的“认购+统租”模式,让村民从签约、选房到收租全程仅需2小时,“一步到位”的便利,让“清零”后的生活更有盼头。
7月5日,在科苑壹号举行的村民安居房统租签约仪式,标志着“认购+统租”创新模式正式落地。村民签署“房屋征收补偿安置合同”后,不仅能快速选定优质商品房作为安置房,还可当场与开建集团旗下乐居公司签订十年期租赁合同,当场拿到首月租金诚意金,实现“签约即收租”。
为响应推进购买存量商品房用作安置房的探索趋势,满足村民多样化安置需求,开建集团还从房源供给端发力,提供科苑壹号、晴海岸、博筑花园等超2000套存量商品房用于安置回迁。这些房源或近河景、或邻商圈,配套完善的现房让村民实现“签约即交房”,无需经历临时周转。
从首户签约到全面清零,大涌村用60天刷新了南沙征拆速度,更成为湾区城中村改造的“可复制样本”。大涌村(上下街)的“清零”,也不是结束,而是老地方新生活的开始——河涌边将建起步道,烟火气的老故事将在更敞亮的房子里继续流传。
南方+记者 李心迪
通讯员 南沙街宣
杠杆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