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扬
“二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两句诗改编自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二十年前我踏进新华社大门,当年我是一名学外语的学生,现在我是一名有经验的摄影记者。阅历和心态早就不是那个年轻稚嫩的我,多年记者生涯给了我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能按动快门的手,和依旧肥胖的身材。我有时候想,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我?是遇到问题的独特思考方式?是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处变不惊的心态和生活的乐观精神?实则是长年从事记者工作的见识造就了今天的我。
作为摄影记者,我曾见过一些无法想象的美:我在残奥会的赛场上,见到过残疾人选手衷黄浩的奋力一跳,在空中跳出近7米的成绩,那一刻的他仿佛张开翅膀在天空滑翔;我在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的雪地中,见到过数米长的秃鹫扑向一头野驴,那是最狂野的生命形态,沙漠、雪山、沼泽都连在一起;我在黑鹰直升飞机上亲眼见到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从太空返回地球,在蓝色的天空拖曳着无比巨大的降落伞缓缓降落,在海南文昌见证巨大的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喷射火焰从地球飞向火星;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我见过一个女子在一片废墟中煮着饭,家里的房子都塌了,灶台上的铁锅冒着热气,她们一家人还要吃饭,还要继续坚强生活;这些年我最深刻的记忆来自于我驻中东时的利比亚战争,相信最近各位老师、同事看过很多伊朗和以色列的战争场景,互射导弹、爆炸袭击……这些我在中东时也都一一经历过。
展开剩余67%2011年,从利比亚战争开始到北约空军联合袭击利比亚,我跟利比亚士兵一起在战壕里摸爬躲避炮弹、在埃及开罗骚乱的枪林弹雨中穿行、在数万人游行冲突的现场,我戴着游泳镜和防毒面具在催泪弹和飞来的子弹前一次次完成拍摄采访。我在医院手术室看见重伤者变成死者,其亲人在外面抱头痛哭。我亲眼目睹被导弹摧毁的武装皮卡,焦糊的人趴在地上,尸体冒着黑烟,活着的士兵在旁边迅速地捡着没有爆炸的弹药。在利比亚前线我拍过一个很壮的士兵队长,但第二天我在医院采访却看到他布满弹片的尸体、像菠萝表面那样一个个的坑洞。
长达半年的战争结束后,从利比亚回到北京时正是夏天,我发微信给朋友写道,我坐着地铁听着音乐来社里上班,这样的场景是多么的平常。我不再担心有人拿着刀枪顶着我的头要杀我,不再担心爆炸或者袭击。但如果你是伊朗和以色列的百姓,每天担心导弹袭击只能躲在防空洞里面对随时被炸死的恐惧,你一定会体会到和平的美好,哪怕只是在阳光下平静地喝一杯水都会觉得无比安宁和幸福。
两个月前我还去缅甸报道地震,我在40多度的高温里,鼻子里满是尸臭,冒着余震风险在曼德勒拍摄搜救队救援。经历了十几个小时的等待,当担架抬出废墟的那一刻,等待在现场的很多缅甸民众鼓起掌来。鼓掌的声音不大,但在我耳中却是震耳欲聋,眼泪在我的眼睛里打转。我曾不畏艰险地拍摄过很多战争的场景,但却很少会流泪。因为战争带来恐惧和死亡,而救援却是雪中送炭,是值得颂扬的。
我曾经觉得记者就是要拍摄战争等大事,但是慢慢地,在日常的采访中我逐渐认识到普通人的平凡生活更能打动我。2025年春节前我和同事奔赴3000公里,十天里拍摄了一位货车司机的生活和春节返乡的故事。我在2018年就曾拍过他,七年过去了,孔大哥夫妇依旧在路上奔驰。他盖了新房子,家里粉刷一新,儿子参军,大女儿已结婚,小女儿考上了大学,一家人和和美美,各自忙碌工作,踏实生活。他们的朴素打动着我,采访中我问孔大哥家里谁最重要,我本来以为一直开车养家的孔大哥会说自己重要,但是他却说一样重要,都是家里的一员,都是为了家庭奋斗。在那一刻我很受触动,很多时候,作为记者,我们的经历要比受访者丰富,但是这一对夫妇对家庭的理解和相濡以沫的感情依旧让我感动。这样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播发后全网置顶,上千家媒体采用,数千条网友留言,“看这个视频看哭了!”“最接地气的新华社报道!”。
各位同事可能都看过我们之前的“国社之镜·世纪光影”展览,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展览中无论宏大故事或是普通人的感人瞬间,事情无论大小,只要我们付出真心,用心体会,一定会做出感人的新闻。大家真正关心的是照片后的故事,一张张照片就是一个个时代缩影。我非常自豪成为一名光荣的新华社记者,用我手中的相机记录历史,留下经典,谢谢大家。
2025年4月1日,才扬在缅甸曼德勒地震废墟上拍摄
2011年,才扬在埃及首都开罗采访
发布于:北京市杠杆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