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型城市,这个听上去充满沧桑感的名词,正悄然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版图中的一道深刻疤痕。尤其当人口下滑的危机涌至时,这些城市简直是“雪上加霜”,困在资源枯竭和人口流失的“双重围困”中,如同进了死局。不过,死局未必全是绝路,有人困住了,有人却杀出了一条生路,这当中的逻辑耐人寻味。
我们先来看一些硬核数据。根据权威统计,全国55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中,竟然有28个城市面临“资源枯竭+人口萎缩”双重危机,超过一半!其中,黑龙江的鹤岗、辽宁的抚顺等城市,感受绝对“酸爽”,不仅煤炭石油拉不出来了,人群也开始拉胯;开发完资源再开发人口为负的境地,可能连居民自己都觉得“家乡好冷”。更扎心得是,近14年来,有24个这样的城市一直在人口倒退的通道上狂奔,好像打了倒带键,让人直呼“这才是真实版的崩盘”。
但问题来了,资源枯竭≠必然人口崩塌,为啥有些地方活得“比惨还惨”,而有些却硬生生熬出了亮光?我们不妨把镜头调向两个典型区域:东北三省和江西。东北不用多说,资源型经济的“头号患者”。曾经的煤炭大省,如今成了人口萧条大户,16个资源枯竭型城市里13个都陷入了人口流失,还大半是“自发型”,跑得比精气神还快。但在江西,状况却大不同——虽然也是资源型城市扎堆,但居然没有一个进人口负增长的名单。随手点开几个名字:景德镇、新余,这些曾经靠资源爆发的城市,现在靠创新焕发生机。比如,景德镇把陶瓷和艺术设计挂上勾,还溜出了陶瓷与旅游“联名款”;新余干脆挖资源的小广告也不打了,直接转身“锂电之都”,从挖矿转去研发,愣是冲出去一条活路。
细品下来,这其实透露了一个很朴素的道理:资源城市的命运,从来不是资源说了算,而是选择和格局在起作用。一块好矿能让你富几年,但如果有点“脑子资源型”的发展思路,矿没了人依旧兴旺;反观某些地方,煤采没了,发展指哪挖哪,最后只能挖自己的“绝户路”。
然而,问题归根结底不是东三省的矿不好挖,或者江西的陶瓷“念了经”,城市命运的分歧很大程度上源于思维的差距。一些地方始终停留在“资源惯性”上,只想靠挖矿解决一切,而另一批则更早开始未雨绸缪,跳出了单一产业的圈套。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浪潮下,唯有主动转型、拥抱变化,老资源经济才能长出新肌肉。
最后,回到我们熟悉的社会大背景,放眼全国,人口红利消退早已是共识。资源型城市困局,只是个更加鲜明的缩影。想想看,如果连资源都指望不上了,咱们又该如何保证每个地方“都活得像个地方”呢?反过来说,像江西这些似乎找到破局途径的城市,它们无疑给了其他地方一点启示:资源在,咱们可能是一方霸主;资源没了,咱们至少还有战斗力。
问题来了,当下那些依然倚重资源输出的城市,有没有想过,下一座矿挖空的时候,他们还能靠什么?指望招人就能造血,还是要仰望转型的星空?面对一个资源终究枯竭的未来,他们会“活成谁的昨天”?
杠杆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