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怪,在国际赛场上被捧为明日之星,被看作是三年后洛杉矶奥运会登顶的希望,怎么一回到国内联赛,连上场都成了奢望?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张籽萱,被球迷喊作“小冯坤”、“小魏秋月”的那个天才二传,还有那个被誉为“小朱婷”的陈厚羽,她们在国家队打得风生水起,一度让人们觉得国家队的未来有了着落。可一回到俱乐部,故事就变成了另一个版本。施海荣、王之腾这些地方队教练,不是不想用,是真不敢把宝全押在年轻人身上。
俱乐部的逻辑简单粗暴:要成绩。每一场联赛的胜负都直接关系到排名、奖金,甚至教练的饭碗。他们手里的主力阵容就那么七八个人,磨合了一年又一年,讲究的是稳定和经验。国家队可以为了长远目标,给新人交学费,输几场球不要紧。俱乐部不行,输一场可能整个赛季的努力就白费了。
所以你看,王奥芊和董禹晗,顶着“小赵蕊蕊”的光环,在国家队是重点培养对象,回到地方队,教练还是更信任那些打了多年球的老将。这不是不信任,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存逻辑。国家队的主教练,想的是怎么在国际大赛上为国争光;地方队的主教练,琢磨的是下一场比赛怎么赢下来,怎么跟俱乐部交代。
说白了,国家队的舞台是给天才们展现未来的,而联赛的赛场,是给老将们守住现在的。一个着眼于三年后的宏伟蓝图,一个专注于眼前的真金白银。这两种需求碰到一起,就成了现在这个有点尴尬的局面。你不能说谁对谁错,因为大家都在为自己的目标拼尽全力。
成年队的比赛,场上就七个位置,不可能一下子都换上新人。需要的是能立刻带来胜利的精英,是能实打实拿下联赛冠军的即战力。那些年轻的天才们,球技再好,天赋再高,在教练眼里,还是缺少了那么一点点能压住阵脚的经验。
于是,这些被寄予厚望的年轻球员,就夹在了两种期待的缝隙里。她们是国家排球的未来,却可能在最需要比赛历练的年纪,枯坐在俱乐部的板凳上。这其中的无奈和矛盾,或许才是中国女排眼下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未来固然可期,可要是没有足够的现在去支撑,那未来又从何谈起呢?
杠杆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